首页 > 百科 > 台湾中央大学 (坐落于台湾桃园的综合、研究型公立大学)

台湾中央大学 (坐落于台湾桃园的综合、研究型公立大学)

2023-02-07 17:22:01 百科

  三江师范学堂

  1902年5月,张之洞与其好友、时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一起向清廷上奏,呈请在两江总督署江宁(即南京)办一所师范学堂,同年开始筹建三江师范学堂。教员一部分聘请中国学者,另一部分则从日本聘来,开了南京现代意义的高等学府之先河。

  1903年,张之洞会同荣庆、张百熙拟定“奏定学堂章程”,此即为中国第一部政府颁布并实施的近代学制——“癸卯学制”,此法采用日本学制,分为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及实业教育三大系统。其中,普通教育分为三段六级,三段依次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六级则为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以及通儒院(即今台湾高教系统之研究所)。师范教育分为优级、初级二等。初级师范学堂招收高等小学堂之毕业生,毕业后可任教于高等及初等小学堂;优级师范学堂则招收初级师范及普通中学堂之毕业生,毕业后可任中学教员。

  三江师范学堂开办之初受限于学生来源,故先办速成科及初级师范本科。1904年冬,学堂正式对外招生,计有最速成科(修业一年)58名,速成科(修业二年)20名,入学就读。

  两江师范学堂

  三江师范学堂开办之后,因清廷限制江宁藩司铸铜元数额,加上铜贵钱贱,致使江宁藩司收入锐减,不能按时拨足学堂经费;而安徽、江西两省的协款又屡不拨付,造成学校经济常陷困境。及后,江宁士绅不满江西省不拨付协款,故而提议减少或取消江西籍学生名额,因而引发争端。

  1906年,两江总督周馥将学堂改名“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希冀以总督之名“两江”弭平纷争,至此,经费问题犹存,学堂更名却已成定局。李瑞清出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校长)。

  初期,两江优级师范学堂设有速成科、初级师范本科、优级师范本科之公共科。

  1907年10月,设立优级本科之理化数学部、博物农学部和图画手工三个选科,另外招考历史地理的预科及补习科学生,原初设立的初级师范本科,于学生毕业后便停止招生。

  1910年3月,学堂增设地理历史部与国文外国语部,并将理化数学部改为数学物理化学部,博物农学部改为农学博物部,共有四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学堂师生员工因战乱而离散,仅留少数员工保护校产,学堂停办。

  1913年6月,“二次革命”爆发,南京为南北军交战必争之地,乱兵土匪乘隙而入,学堂职工为保护校产而殒职,校产遭掠荡然无存。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4年,兴学之风渐起,碍于师资缺乏,江苏第二师范学校校长贾丰臻联合各界上书教育部及省公署,呈请设立高等师范学校。

  1914年8月30日,获得江苏巡按使(省长)韩国钧首肯,批准成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命教育司长江谦为创校校长,于两江师范学堂原址勘察筹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苏省原有两江师范学校,前因军兴中辍,现在大局已定,亟应由省续行开办,以储师资”,两江师范学堂乃得以改设,成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5年,设立中国第一个体育科,为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开端。

  1917年,设立商科,并增设附属中小学,其相关事务由中小学主任参与校务会议讨论之。

  1918年10月,中国科学社设在南高师,主要成员多在南高、东大任教,他们多是将各自领域西方现代科学系统引入中国的先驱,因而南京高师被称为“中国现代科学大本营”、“中国自然科学的发祥地”。

  1919年,改国文部为国文史地部,理化部为数学理化部,英文专修科为英语部。

  1919年12月17日,陶行知于校务会议上提出“规定女子旁听法案”,增加女子升学管道。

  1920年4月7日,郭秉文在校务会议上提出“建立南京大学”的建议,联名致书教育部,“拟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址及南洋劝业会旧址,建设南京大学,以宏造就”,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一提议并没有获得当时教育部门的批准。

  1920年夏天,南高师举办女子入学招生,并且联合北京大学一起行动。

  国立东南大学

  五四运动后,中国教育联合会屡次在会议上呼吁“改高师为大学”。此时,郭秉文认为大学科系远比单一性质的师范学校来得多元完备,有利于学科互补与师资培育。

  1920年12月7日,北京政府国务会议同意南高师筹建大学的提案,并正式定名为“国立东南大学”。

  1921年,商科迁至上海扩充为商科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商学院。

  1921年7月,教育部核准“东南大学组织大纲”,同年8月24日至26日,东大预科和南高师本科同时招生。

  1921年11月,北京政府突然宣布,依旧制成立的高等师范学校应改称师范大学,南高师名列其中。如此一来,原属一体的南高师和东大被迫分为二校,郭秉文为此上书要求南高师并入东大。

  1922年12月6日,南高师校评议会和东大教授联席会共同通过《南京高等师范归并东南大学办法》。

  1923年7月3日,南高师行政会议议决“南高师正式并入“东南大学”,撤除南高师校名、校牌,所属中小学改称东大附属中小学,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走入历史。

  1923年8月,因经费紧张,东大停办工科,工科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合组为河海工科大学。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1927年4月,国民革命军北伐至江苏,东大被迫停课,师生因战事四散,仅留部分职工看管学校,由文科主任卢锡荣维持校务。

  合并后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初设九个学院,即自然科学院、社会科学院、文学院、哲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商学院、医学院,以及附属实验学校。

  国立江苏大学

  学校更名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由于以中山大学命名的学校不只一处,造成公文传送上的混淆,遂有改名之议。

  1935年,当时的中大校长罗家伦鉴于中国急需医护人才,于5月再度创设医学院,聘请中央医院内科主任戚寿南担任院长。

  1936年,中大成立理科研究所、农科研究所,翌年成立中大研究院,培育不少高等专门研究人才,同时附属办理幼儿园、附小、附中及国立牙医专门学校。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学校顺利西迁入川,校址设在重庆沙磁区沙坪坝松林坡,史称“重庆中央大学”。

  1939年,潘菽、梁希、金善宝等知名教授在该校发起创立“自然科学座谈会”。

  1940年前后,该校学生先后创刊《太公报》和《大学新闻》。

  1944年,自然科学座谈会改建为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194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自然科学座谈会”改名为“九三座谈会”,随后更名为九三学社。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吴有训出任校长。

  1946年11月1日在京(当时南京的简称)开学。全校设文、法、理、农、工、医、师范七个学院,为全国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1958年,以源于该校的中国主要科学团体为基础在北京组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1962年,在台复校,初期设址苗栗二坪山,成立“国立中央大学地

  球物理研究所”,戴运轨所长接掌校务,奠定学校发展基础。

  1968年5月18日,迁址中坜双连坡,设置大学部,先行设立物理学系(分为物理及地球物理两组)及大气物理学系(分为气象及高空物理两组),校名则暂称“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下辖地球物理研究所,核定招收新生140名,并参加57学年度1968年大专联招。

  1968年6月7日,国立中央大学54周年校庆在中坜新校区举行。

  1979年7月,正式复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并聘请李新民为中大首任校长。

  1989年6月,校内已有文理工管四学院、十三系、十三个研究所、九个博士班。

  2002年3月,与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台湾阳明大学签约合组“台湾联合大学系统”,讲求四校交流,资源共享。

  院系设置

  截至2015年5月,中央大学共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管理学院、咨询电机学院、地球科学学院、客家学院、生医理工学院等8个学院,22个学系。

  学院

  下属学系

  文学院

  中国文学系、英美语文学系、法国语文学系

  理学院

  物理学系、数学系、化学学系、光电科学与工程学系

  工学院

  化学工程与材料工程学系、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

  管理学院

  企业管理学系、信息管理学系、财务金融学系、经济学系

  咨询电机学院

  电机工程学系、资讯工程学系、通讯工程学系

  地球科学学院

  地球科学学系、大气科学学系

  客家学院

  客家语文暨社会科学学系

  生医理工学院

  生命科学系、生医科学与工程学系

  师资力量

  截至2015年3月,国立中央大学共有教职员工约650人,教师分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讲师四级,其职责为教学、研究、辅导及服务。

  科研机构

  截至2015年4月,中央大学共有54个研究所,校属研究中心8个、1个联合研究中心(下设7个研究中心)以及23个院级研究中心。

  类型

  研究中心名称

  校属研究中心

  太空及遥测研究中心、光电科学研究中心、环境研究中心、通讯系统研究中心、台湾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人文研究中心、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中心、前瞻科技研究中心

  联合研究中心 软体研究中心、灾害防治研究中心、学习科技研究中心、纳米科技研究中心、生物科技与生医工程中心、全球定位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新世纪太阳能电池研究中心

  文学院研究中心

  视觉文化研究中心、琦君研究中心、应用伦理研究中心、文学院明清研究中心

  理学院研究中心

  探测器研发中心、数学与理论物理中心、复杂系统中心、薄膜技术研究中心

  管理学院研究中心

  管理学术研究中心、企业资源规划中心、尤努斯社会企业中心

  工学院研究中心

  纳米触媒研究中心、能源研究中心、车辆行车事故鉴定研究中心、桥梁工程研究中心、永续环境科技研究中心、界面科技研究中心、净煤研究中心

  资讯电机学院 智慧晶片及系统研究中心

  客家学院 海外客家研究中心、公法与治理研究中心、社会暨政策科学研究中心

  生医理工学院

  脑科学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图书馆群

  中央大学图书馆包括总图书馆、中正图书馆与国鼎分馆等3栋全部或部分空间。总图书馆地上8层,地下1层,内部可使用面积有4000余平方米,阅览席位计1156席,公用研究室17间;戏曲特色图书室于中正图书馆,以收藏昆曲和台湾本土戏曲、音乐文物为主,为台湾的戏曲研究资料中心;数学系图书室位于鸿经馆,典藏数学专业性书刊。中正图书馆设有视听资料室、备用书库及K书中心。视听资料室含大团体室、团体视听小区及个人卡座等,共计154席次,提供电脑多媒体系统及相关视听设备等服务;K书中心有阅览席位148席。国鼎分馆位于国鼎图书资料馆1楼及地下1楼,包含白楼特藏室及国鼎展示室,收藏杰出校友李国鼎先生相关图书、文物、信函及研究台湾经济发展之资料。

  学术期刊

  中央大学人文学报 应用伦理评论 艺术学研究

  电影欣赏学刊 客家研究 议艺份子

  客家公共事务学报

  《中央大学人文学报》主要刊登有关中外之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社会、文化等人文研究之学术论文。

  《艺术学研究》为半年刊,创刊于2006年,由国立中央大学艺术学研究所发行,出版艺术史、艺术理论、视觉文化、音乐学领域的优良学术论文。

  《电影欣赏学刊》主要刊登与电影相关之文本分析、文化研究、理论探讨等中文相关学论文。

  《客家公共事务学报》创刊于2010年7月,主要刊登有关公共事务、族群关系、客家研究、区域研究、全球客家发展等相关领域之人文及社会科学之理论或实证研究为主之研究论文、研究纪要与书评。

  《议艺份子》创刊于1998年,主要刊登艺术史、艺术理论、视觉文化之研究,已收录于airiti?Library华艺线上图书馆,以及HyRead台湾全文资料库。

  诚朴

  诚朴二字,为行事做人之准则。诚者不欺,朴者无华,此宜为学校全体行政同仁共勉之。

  诚:指对学问要有诚意,不以其为升官发财的途径,不以其为取得文凭资格的工具。要知道从来成大功业,成大学问的人,莫不是备尝艰辛,锲而不舍地做出来的。

  朴:质朴和朴实的意思。要体念“几何学中无王者之路(捷径)”这句话。须知一切学问之中皆无“王者之路”。崇实而用笨功,才能树立起朴厚的学术气象。

  校色

  紫、金

  紫、金二色,紫色象征典雅、庄穆、高贵、浪漫,金色代表辉煌、光明、灵气、智慧。紫、金两字又合于南京学校所在钦天山龙蟠主脉钟山之另名“紫金”。

  校歌

  中大校歌

  中大校歌

  襟江枕海甲东南

  作词:汪东先生

  谱曲:程懋筠先生

  维襟江而枕海兮,金陵宅其中。

  陟升皇以临睨兮,此实为天府之雄。

  焕哉郁郁兮文所锺,宏我黉舍兮甲於南东。

  干戈永戢,弦诵斯崇。百年树人,郁郁葱葱。

  广博易良兮吴之风,以此为教兮四方来同。

  歌词背景释义

  地理上,黄河与长江是孕育中华文明的两条脐带;历史上,北京与南京是中国南北两大帝王都;文学上,诗经与楚辞是中国古典文学南北双璧;学术上,北京的北大,南京的中大,是学界南北两大重镇。而楚辞首创者屈原,是中国第一位大诗人,其忠君爱国精神千古不死,影响著一代代学优则仕的读书人;涅而不缁的皎洁人品,引领著一批批不随波逐流的知识分子;他浪漫弘博富豔的诗人文采,更滋养著一个个怀抱梦想的文学心灵;於是,基於历史人文蕴蓄下的自然,中大教授汪东先生,采用楚辞骚体诗的形式,以朗正飞扬的诗韵,写出了中大的校歌。

  因此,这样的文学体式本身便是一种宣示:是对自身醇厚文化与特质的自觉;是对作育高风亮洁人才风骨的期许;是对优美文化传统承先启後的坚持;当然毋宁也是知识分子忠爱国家民族天性的自然流露。

  校园精神

  国立中央大学以“松”为精神象征,与台湾交通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并称“松、竹、梅──岁寒三友”。占地六十余公顷的校园中,苍松数量居全台之冠,是校园内最珍贵的资产,走进中大,绿草如茵,苍松成荫,在壮丽巍峨的校门衬托下,充份展现了泱泱学府的气度。

  松之四季长青,屹立挺拔精神,不断在中大延续,使得中大的校务发展蒸蒸日上,尤其南京母校历经一千四百多年淬炼的“六朝松”,更象征了中大历史源远流长,蜚声中外。

  中大十景

  “中大路上”:中大路是从中大正门到中大门门楼(又称中大凯旋门)的笔直大道。

  “笔墨纸砚”:位于中大校门入口,由文房四宝寓意的四座建筑构成的景观。

  “情人步道”:沿着环校公路的松林小径,全长约1.5公里。

  “绿草如茵”:中央校园大草坪。

  “太极铜雕”:位于文学院旁的草坪正中央,象征传统文化。铜雕为朱铭大师之杰作。

  “乌龟池畔”:位于男九舍前,乌龟池实为一小型喷水池。

  “中大湖景”:仿大陆时期中大后湖玄武湖而建的玄武湖(常被称中大湖)。

  “百花川语”:百花川为横贯中央校园的蜿蜒溪渠,因旁边种有百种花草而得名。又有一说是溪旁的路上来往女生众多而得名。

  “松涛书阁”:中央大学总图书馆(含中正图书馆、国鼎图书资料馆、数学系分馆)。

  “女舍广场”:女十四舍前广场。

  校园建筑

  秉文堂(地球科学院)——纪念前校长郭秉文

  中正图书馆——纪念前校长,永久名誉校长蒋中正

  志希馆(管理学院)——纪念前校长罗家伦

  鸿经馆(数学系)——纪念前校长周鸿经

  国鼎图书资料馆(经济系)、国鼎研发大楼(光电系)——纪念前台湾“经济部”部长、校友李国鼎

更多关于文章可以经常关注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cqcszx.comhttp://baike.cqcszx.com/bk/408183.html

上一篇:郑雄仁 (韩国男演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