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 苦聪人 (拉祜族苦聪人)

苦聪人 (拉祜族苦聪人)

2023-01-24 08:11:01 百科

  苦聪人拉祜族苦聪人在中国有3万多苦聪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哀牢山、无量山一带海拔1800米--2100米的山区。1956年夏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工作队在中越边界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原始森林里发现了苦聪人的踪迹。

  从60年代开始,在政府的帮助下,苦聪人逐渐走出山林,实行定居定耕。1985年,“苦聪人”被划归为拉祜族。

  《新唐书》记载的“锅挫蛮”,就是苦聪人。清代前后,又称苦聪人为“郭搓”,“古宗”等。

  中文名:苦聪人

  所属种族:拉祜族

  起 源:源千古代氏羌部落

  社会经济分类:散居、镇居

  居住地理位置:云南金平县的者米拉祜族乡

  重要节日:六月二十四和过年节

  种族概况苦聪人《新唐书》记载的“锅挫蛮”,就是苦聪人。清代前后,又称苦聪人为“郭搓”,“古宗”等。苦聪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高山峻岭中,对亚热带森林中各种动、植物的识别和利用有许多独到的经验知识。苦聪人现已划归拉祜族,主要居住在云南金平、绿春。新平和墨江等县。苦聪人语言多同拉祜族近似。

  简介苦聪树皮衣在中国有3万多苦聪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哀牢山、无量山一带海拔1800米--2100米的山区。1987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苦聪人归属为拉祜族。主要分布于镇沅、金平、绿春、新平和墨江等县境内。

  拉祜族苦聪人自称“锅搓”。清代前后,又称为“古宗”。1956年夏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工作队在地处中越边界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原始森林里发现了苦聪人的踪迹。从60年代开始,在政府的帮助下,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苦聪人逐渐走出山林,告别打猎生活,实行定居定耕。

  历史苦聪人传说,远古的一天,太阳快要偏西的时候,一头高大肥壮的马鹿奋力地在密林中穿梭,一群“果搓”(“苦聪人”自称“果搓惹”)猎手们身背药箭,手持弓弩,疾步追踪着窜入密林中的马鹿。马鹿又窜入了一片更为茂密的林中,猎手们也都快步奔入了这片原始森林,这片密林中的树不算高大,但是枝叶特别繁茂,遮天蔽日,越往里走越感到天地一片昏暗,难辨东西,猎手们面面相觑,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惧感由然而生。

  这时,一个名叫雷底巴的猎头,让众猎手就地歇息,他迅速的选定了一棵更高大的树,急速地攀了上去。别看他年事已高,攀缘工夫却不减当年,不到半袋烟工夫就爬上了树梢。老树枝头长满了肥嫩的芽叶,十分惹人喜爱,猎头顾不及欣赏身旁的异样,他急切地举目四眺,试图辨清回“卡”(寨子)的方向和路径。

  然而,极至尽处,皆是茫茫林海与天边相连,难以辨别自己驻地的方位。此时见多识广的老猎头雷底巴也茫然不知所措了,心下思忖着如何是好,习惯地用左手拽了身旁那肥嫩的树叶放进嘴里,百无聊赖地咀嚼着,不一会儿,一股苦涩味通过味觉传遍全身,老猎头下意识地觉察到自己可能中了毒,于是拼命地往外吐嚼碎的树叶沫,尽可能地咔出拌有树叶味的唾液。老猎头突如其来的咔唾声,使在树下歇息的众猎手惊恐万状,顿时慌作一团。

  两个动作敏捷的年轻猎手不约而同地攀上了老猎头所在的那棵大树,没爬上丈儿八尺远,老猎头又突然喊道:里摩。里摩!(“NIMO‘O,NIMO’O!”)(苦聪语,译为汉语就是,发现了,看清了。)众猎手正纳闷老猎头发现了什么,看清了什么?话音刚落,猎头雷底巴早已落地,喜形一色,那兴奋劲,后人形容说决不会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的惊喜。

  分类介绍苦聪人在上世纪50年代,苦聪人的社会经济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受彝、哈尼和汉等民族影响较深的镇沅、新平,墨江。元江和普洱等地的苦聪人早在清代已耕种水田,社会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阶段分立;

  二、散居在金平县的苦聪人,特别是自称为拉祜西的黄苦聪人,尤论其生产力或生产关系,都保留着许多原始残余,刀耕火种,耕作技术非常落后,一年约有三、四个月处于饥饿状态。苦聪人不种植麻和棉花,没有自己的纺织业,布和衣服多半靠与哈尼族交换获得。男着“麻布短衣”,女着“短衣长裙”。通过交换解决装饰品。妇女用着色的藤皮作发箍,上缀白银泡、贝壳和铸市,戴手镯和珠子;男的常戴兽角表示擅于狩猎和勇武。

  风俗习惯苦聪人实行氏族外婚。男子要数年乃至终生从妻居住。重要节日有六月二十四和过年节。

  苦聪人曾经长期与世隔绝,1956年夏天,解放军工作队在地处中越边界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原始森林里发现了苦聪人的踪迹,从60年代开始,在政府的帮助下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寻找,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共找到苦聪人2177人,苦聪人逐渐走出山林,告别打猎生活,实行定居定耕。政府给他们发粮食、衣服、耕牛、农具等生产生活用品,1985年,";苦聪人";被划归为拉祜族。

  苦聪人生活在云南金平县的者米拉祜族乡,旧社会,他们在原始森林里狩猎,游居于高高的大树上,1957年才获得解放,搬到森林外的山顶定居。至今,他们兵荒马乱劳取酬村寨不通车,不通电,几乎与世隔绝。全族五千多人,没有几个识字的,百分之九十是文盲。

  狗是苦聪孩子们的伙伴,草棚外晾衣晒布的木架子是他们玩耍运动的工具,身上颜色各样,衣服长短不齐,脚下的塑料拖鞋是救济捐赠物,但他们脸上的笑容是真实的,殷切的,可爱的。

  苦聪人由解放前的原始社会形态一步跨入社会主义,有许多的不适应,其社会发育适度,心理素质,文化知识都十分落后,他们搞不清二十四节气,不知道庄稼该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锄草,生产方式仍然是刀耕火种,种一山坡,收一箩箩。生活则是原始平均观念,有肉同吃,有酒共喝,谁家有,就去谁家吃。1996年春节发救济粮,让他们下山来背,他们怕出力,乡政府只好派人送上山。粮食分完后,还剩几把挂面,也要一家拿几根平均分完。

  经济状况苦聪人,云南拉祜族的一个支系,深居哀牢山中,至今还有人只会用树杈盖房子,人畜同居,不洗脸洗脚。熟知情况的长期以来,苦聪人缺医少药,唯一的“医疗手段”就是晒太阳,患病之后多是听天由命。

  在九甲乡勐真村这个最典型的苦聪人聚集区,淳朴的村民们用泡核桃、荞麦饼和蜂蜜招待我们,但我们实在不忍下口,生怕一贪嘴,就吃掉了一户农家半年的收入。不远处陡坡下的厕所旁,一块不到3平方米的“平地”上,简陋地圈着两头猪,猪圈旁便是悬崖。

  在哀牢山,异地搬迁的难度可以用“蚂蚁搬家”来形容。

  由于长期处于边远、封闭的深山里,从“原始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愚昧落后和陈腐的传统观念,使得“苦聪人”一度难以接受外部世界的新变化,更不能适应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新的变革。于是,相当一部分“苦聪人”又扶老携幼,拿起火药枪,回深山老林狩猎去了。“苦聪人”的状况引起了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省委主要领导的亲自过问下,云南省拨出大笔专款,从1998年起在金平县为“苦聪人”盖新房、建学校等,实施了温饱工程,使得“苦聪人”山寨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参考资料

  1。亲历者讲述!金平拉祜族苦聪人出山记·澎湃

更多关于文章可以经常关注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cqcszx.comhttp://baike.cqcszx.com/bk/395025.html

上一篇:大连时代广场 (香港九龙仓集团商业项目)

下一篇:返回列表

热门文章